圖:位于崇禮的國家跳臺滑雪中心夜景。新華社發
再過366天,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奧會將拉開大幕。這意味著,北京冬奧會的籌備工作目前已進入到分秒必爭的關鍵期。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這給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籌備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但北京冬奧會籌備工作依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進展——北京賽區、延慶賽區、張家口賽區共12座競賽場館全部完工,非競賽場館建設穩步推進,三個賽區冬奧村建設基本完工。此外,京張高鐵、京禮高速全線通車,水務、電力和氣象等基礎設施建設都在穩步推進。
1
北京奧林匹克公園,“玲瓏塔”上,北京2022年冬奧會倒計時牌格外醒目。屏幕上的每一次數字跳動,都在傳遞著美好的期待:我們離冬奧盛宴越來越近了。
同樣坐落于奧林匹克公園內的國家速滑館,在冬日暖陽下顯得格外亮麗。這座場館由22條晶瑩的“絲帶”狀曲面玻璃幕墻環繞,因此又被親切地稱為“冰絲帶”。
據了解,國家速滑館主場館建筑面積約8萬平方米,高度33米,能容納約12000名觀眾。走進國家速滑館,一眼望去,藍色的墻面和深藍、淺藍色交替的座位相呼應;抬頭一看,是一塊馬鞍形“天幕”。國家速滑館采用全冰面設計,是目前亞洲最大的冰面,也是全世界最大的采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冷系統的冰面。場館平時可接待超過2000名市民同時開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樣滑冰、冰壺等冰上運動,賽后能夠可持續利用。
“可持續、可利用、可收益”,成為當今奧林匹克運動發展的一個重要命題。北京冬奧場館建設正是遵循這一理念。北京賽區除新建國家速滑館和首鋼滑雪大跳臺中心兩個比賽場館外,其他比賽場館全部利用2008年北京奧運會遺產。
位于“冰絲帶”的東南方向,一座以“水”著稱的體育場館——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已于日前完成了“水冰轉換”,實現“水立方”到“冰立方”的華麗轉身。
據悉,國家游泳中心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期間,將作為冰壺、輪椅冰壺的比賽場館。國家游泳中心還利用南廣場地下空間建立了2塊冰面,一塊是標準冰場,另一塊則是冰壺場地。北京冬奧會,這里將作為奧林匹克中心區冰壺項目體驗基地,為人們提供開放的平臺。
國家體育館同樣已于日前完成改造,增加制冰功能和除濕系統,并在其北側新建冰球館作為訓練館,同步增設更衣室等設施。改建后,場館總面積約9.8萬平方米,配置兩塊符合奧運賽事標準的冰球冰面。冬奧會期間一塊用于正式比賽,一塊則用于運動員的賽前熱身訓練。
53歲的首都體育館,曾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排球主賽場,冬奧會期間它將再次“出征”,承擔短道速滑和花樣滑冰兩項比賽任務。五棵松體育館也完成“冰籃轉換”,達到了國際一流水準,具備了承辦世界頂級冰球比賽的能力。
2
從延慶小海陀山山頂俯瞰,國家高山滑雪中心7條雪道勾勒出蜿蜒的曲線,山腳下的國家雪車雪橇中心若隱若現,1.9公里的賽道宛若一條巨龍靜臥。
在延慶場館建設處處長劉利鋒看來,這5年,小海陀山奇跡般地實現了華麗轉身,“以前這里一片荒山,沒有路、沒有電、沒有水、沒有通信。”
位于延慶賽區核心區的小海陀山,平均氣溫比延慶還低十幾攝氏度,得天獨厚的條件讓它成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高山滑雪和雪車雪橇賽場。小海陀山區域,海拔最高點2198米,是北京2022年冬奧會建設難度最大的賽區。
經過5年奮戰,目前北京2022年冬奧會延慶賽區的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延慶冬奧村以及山地新聞中心四大場館已全部完工,進入到試運行階段,靜待冬奧大幕開啟。
在延慶賽區,新技術、新材料被大量運用到冬奧場館的建設中來。雪車雪橇項目被譽為冰雪運動中的“F1”,實際上全世界這種賽道也僅有16條。這種賽道是一個半U形混凝土澆筑結構,混凝土里預埋誤差不能超過5毫米的冷凝管,通過在表面制冰最終形成賽道。這種工藝看似不復雜,但1.9公里長的賽道澆筑要一次成型很難。各種彎度、各種落差交織在一起的高速賽道,精準度需要達到毫米級,可謂難上加難。國家雪車雪橇中心賽道主體結構由中國人自己澆灌完成,這條完全自主、中國造的賽道,也填補了我國此前在雪車雪橇賽道建設上的空白。
3
隨著北京冬奧會日益臨近,曾經默默無聞的塞外小城崇禮如今遠近聞名。冬奧會帶來的機遇讓這座小城煥然一新。
北京冬奧會期間,張家口賽區共將舉辦51個小項的比賽,產生51枚金牌,約占全部比賽項目的47%。賽區核心區位于崇禮區太子城及周邊區域,占地約11平方公里,共分為太子城、云頂和古楊樹三個場館群。
太子城場館群中,沒有競賽場館,主要場館為奧運村。云頂場館群中,除原有設施外,沒有新建永久性建筑,主要是因地制宜改造現有的雪場,增加若干條臨時賽道,待賽事結束后變身全民健身場所。
古楊樹場館群中,有國家跳臺滑雪中心、國家越野滑雪中心、國家冬季兩項中心,是一個完全新建的場館群,各場館設施由平均高度8米左右的半圓步行云臺“冰玉環”連接。其中,備受矚目的“雪如意”——國家跳臺滑雪中心是我國首座符合國際標準的跳臺滑雪場地,也是張家口賽區冬奧會場館群建設中工程量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競賽場館。
2021年新年伊始,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的籌辦工作進入沖刺階段,各場館的運行團隊陸續就位。下一步,各場館運行團隊將緊密結合場館特點和運行實際,優化人員結構,加強團隊建設,全力辦好“相約北京”系列測試賽,為北京冬奧會賽時運行打好基礎。(記者 仇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