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國內消費者對冰雪產品項目的青睞日趨火熱,助推了我國冰雪經濟的快速發展。2019年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以2022年北京冬奧會為契機大力發展冰雪運動的意見》,習近平總書記對開展群眾性冰雪運動進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要實現帶動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目標。冰雪經濟在國內消費升級和冬奧會雙重利好的大背景下迎來了重大的發展機遇。
一、我國冰雪經濟發展總體形勢
近年來,我國冰雪經濟正處于快速發展期,根據《中國冰雪旅游發展報告(2018)》顯示,2017-2018年冰雪季,我國冰雪旅游人數達到1.97億人次,實現收入約3300億元。2018—2019年冰雪季,冰雪旅游人數達到2.24億人次,實現收入約為3860億元,同比增長13.7%、17.1%。根據往年的數據顯示,以往每年都會有大批游客選擇去歐洲、加拿大、日本去冰雪旅游,今年因為疫情的影響,預計國內冰雪經濟會迎來更好的發展勢頭。據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的《冰雪旅游消費大數據國家報告》顯示,2021-2022冰雪季,預計中國冰雪旅游人數將達到3.4億人次,旅游收入將達到6800億元。
二、吉林冰雪經濟發展勢頭強勁
從全國來看,東北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冰雪資源優勢,發展冰雪經濟優勢非常明顯,是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的重要途徑。特別是處于“冰雪黃金緯度帶”上的吉林省,是世界三大粉雪基地之一,發展冰雪經濟更是潛力巨大。近年來,吉林省出臺了《關于做大做強冰雪產業的實施意見》、《全面推進冰雪產業發展的“十大工程”任務清單》、《關于以2022年北京冬奧會為契機大力發展冰雪運動和冰雪經濟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去年還召開了冰雪經濟發展大會,提出了冰雪經濟十大倡議,大力支持冰雪產業發展,冰雪經濟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已經初步構建起冰雪旅游、冰雪運動、冰雪文化、冰雪裝備制造為核心的冰雪產業體系。吉林省冰雪產業規模逐漸壯大、產業鏈條逐步完善,走出了一條東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根據攜程的專報,2020年11月,在國內滑雪產品人氣排行榜前10名中,吉林省相關滑雪產品獨占4席。長白山周邊度假產品熱度已經趕超哈爾濱+雪鄉。在全國租車自駕游人氣增速中,長春排名全國第1,省內各大雪場元旦、春節假期的客房已被全部預訂。據了解,中國有4個雪道面積超過100公頃的滑雪場,其中有3個在吉林省,還發起成立了涵蓋北京、黑龍江、遼寧、內蒙古等14個省的國內首家滑雪場聯盟,并提出到2022年,全省實現參與冰雪運動人數要超過1000萬人,冰雪旅游人數達到1億人次。吉林冰雪經濟發展如火如荼,已經成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之一。
三、吉林冰雪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
在整個東北板塊,吉林省冰雪經濟發展的產業政策環境和政府支持力度都是最大的,口碑也是最好的。經過幾年的努力,政府和民間都從發展冰雪經濟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因地制宜發展冰雪經濟已經成為社會的廣泛共識,也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是注重培育冰雪旅游品牌。吉林省依托長白山、查干湖、吉林霧凇等冰雪旅游景點,打造冰雪旅游的吉林特色名片。2018-2019年雪季,共接待游客8431.84萬人次,實現收入1698.08億元,分別比2015-2016年雪季增長62%和86%。
二是注重發展冰雪運動項目。通過采取政府補貼和購買服務方式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冰雪場館建設運營,鼓勵支持學校廣泛開展冰雪運動,培育壯大冰雪運動群眾基礎。
三是注重挖掘冰雪經濟文化。以長白山文化、查干湖冬捕文化、東北鄉村文化為重點,不斷打造冰雪文化品牌,形成冰雪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使得吉林各大冰雪旅游景點成為深受國內外游客的喜愛的旅游勝地。
四是注重發展冰雪裝備制造。大力招商引進國內外知名冰雪裝備生產企業,重點發展冰刀、滑雪板、雪杖、頭盔等冰雪器材。注重本地企業的培養壯大,部分產品已經發展成為世界先進水平,還有一些已經達到國際水準。
五是注重招商引資。冰雪旅游投資項目不斷涌現,除了已經建成的之外,目前正在加快推進的重大項目就有恒大文旅綜合體、萬達影視文旅項目、中瑞聯創滑雪小鎮項目等,總投資近3000億元。
四、東北冰雪經濟發展的總體設想
未來東北冰雪經濟發展的總體布局可以謀劃構建起以長春為中心的冰雪經濟樞紐,把長春打造成為冰雪經濟國家中心城市。從橫向來看,構建起從俄羅斯貝加爾湖、蒙古烏蘭巴托、滿洲里、松原查干湖、長春、吉林霧凇到長白山的冰雪經濟帶。從長春還可以橫向延伸到延邊、牡丹江到俄羅斯海參崴。從縱向來看,可以構建起從大連、沈陽、長春、哈爾濱、佳木斯到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共青城的冰雪經濟帶。通過構建起以長春為中心的橫向和縱向冰雪經濟大動脈,可以有效整合整個東北亞冰雪經濟的資源,實現互利共贏,吸引國內外冰雪產業知名企業進駐東北,從而打造世界級冰雪產業集聚區,形成世界級的冰雪經濟增長極。使東北成為冰雪旅游勝地、冰雪產業高地,實現中俄蒙冰雪經濟節點城市互聯互通,助力整個東北的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
作者:聶洋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國民經濟學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