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體育用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以下簡稱“標委會”),日前在第二屆委員會第四次工作會議上完成了《仿真冰場 通用技術要求和試驗方法》《個體防護裝備 運動眼面部防護 滑雪鏡》兩項國家標準送審稿的審查工作,冰雪領域的這兩項國家標準研制工作至此取得階段性成果。
保障運動安全 用標準化夯實冰雪產業基礎
冬奧契機點燃冰雪運動的熱情,冰雪運動的設施及裝備必須跟上時代發展的需要,冰雪運動產業亟需新技術與新標準的支撐。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仿真冰場 通用技術要求和試驗方法》《個體防護裝備 運動眼面部防護 滑雪鏡》兩項新國標的研制工作近兩年被加快提上了日程。
在標委會年會上,兩項新國標順利通過了標準起草組及全體參會委員的審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新國標的編寫符合GB/T1.1-2020的規定,技術內容能夠滿足相應的生產、施工及使用要求,可操作性強。
兩項新國家標準的制定對于規范相關企業生產、提高產品質量以及行業產業的健康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更為國家推動冰雪運動發展提供了強力的配套設備支持。
以團標為基石 進一步規范“仿真冰場”市場
為實現“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目標,多省區市的冰雪場地建設開始提速。在各類冰雪場地設施中,仿真冰場是一種環保的創新產品,有著不耗電、維護保養便捷、使用年限長,比真冰成本低的優勢,且不受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限制,有利于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使用。
但由于目前仿真冰場制造行業采用的冰板材質基本以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為主,雖然具備了仿真冰的功能,但由于缺乏統一科學的檢驗依據,導致原材料及成品性能良莠不齊,場地使用壽命長短不一,在性能方面更是差異巨大,這對于參與滑冰運動的人來說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嚴重影響了市場對仿真冰場地的認可程度。為此,中國體育用品業聯合會率先關注到仿真冰場的標準問題,并于2018年12月13日向社會發布了《仿真冰場技術要求和試驗方法》團體標準,標準編號為T/CSGF002-2018,自2019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
仿真冰場團體標準對于此次仿真冰場國標的制定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此次新國標的制定中,在GB/T 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的指導下,參照了體育場所、室外健身器材等相關要求和2018年《仿真冰場技術要求和試驗方法》團體標準,進行了各類實驗,并在應用層面實現了以下三方面的提升:一是明確規定了仿真冰場的術語和定義、圍擋及仿真冰板、仿真冰場要求、試驗方法、標志和使用說明;二是進一步提高了仿真冰的制造水準和仿真冰場的安全性;三是從原材料到施工建設及驗收,都有了完整而嚴謹的參考標準。
參考國際標準 兼顧國內滑雪鏡細分市場現狀
一直以來,在冰雪運動項目中,眼面部損傷是運動中常見的損傷。據統計,在運動中具有眼保護常識,并且做了眼部保護措施的人,比沒有眼部保護措施的人,眼面部損傷率下降了2.4%。然而,作為冰雪運動保護裝備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滑雪鏡在國內卻沒有較為完善的標準作為參考基礎。在此次制定滑雪鏡國家標準的過程中,起草小組選擇了參考國際標準——歐盟標準EN174-2001個人眼部防護和國際標準草案ISO/FDIS 18527-1眼面部運動防護。
同時,本著從實際出發的原則,為了使標準條款易于實施和執行,標準不是按照常規進行采標,而是從行業實際狀況出發,依據國內滑雪鏡生產、檢測和使用的實際情況,對主要技術條款均進行試驗驗證,根據試驗結果進行標準起草。標委會面向體育用品行業、社會以及標委會委員廣泛征求意見,對標準草案進行了修改完善,從而力圖形成符合我國滑雪鏡細分市場現狀的國家標準。(豐佳佳/文 圖片轉自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