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向被人們視為畏途的東北冰天雪地,成了各地游客競相打卡的網紅旅游目的地,“冷”資源也帶來了“熱”效應。
臨近2022年北京冬奧會,各地大規模支持政策不斷出臺,冰雪產業也將加速爆發。據《中國冰雪產業發展研究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冰雪運動產值將達到8000億元,2025年將達到1萬億元,占整個中國體育總產值的1/5。
目前,擁有冰雪資源的主要省份都在大力發展冰雪旅游業,作為鄉村振興和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力量。在冰雪經濟供需兩旺的當下,也有專家提醒,要發揮地方特色,避免冰雪資源同質化低端競爭,要建立中國及各地區的冰雪旅游品牌,打造世界級冰雪旅游目的地以吸引更多游客。與此同時,還要加快標準制定,提升行業規劃水平。
滑雪產業駛入快車道
滑雪,這個過去一直屬于高端化的運動,如今也飛入到了尋常百姓家。
《2019全球滑雪市場報告》顯示,過去一年,中國滑雪市場是全球唯一快速增長的滑雪市場,中國有望躋身滑雪產業大玩家的行列。
不僅如此,2018年我國總滑雪人次達到空前的2113萬人次,同比增長14.4%。滑雪運動消費需求的增長伴隨著供給的增加,2018年全國新開業的滑雪場有39家,滑雪場總數量達742家,預計到2022年中國的滑雪場將超過1000家。
據國際數據集團中國區副總裁張莉介紹,2018年中國滑雪人口達到了1930萬人,各個機構統計出來的數字可能不是很一致,但大概是在2000萬左右,較以往有很大增長。接下來三五年,滑雪人口預計能達到5500萬。
北京奧運城市發展促進會副會長蔣效愚近日在出席冬博會冰雪文化發展論壇時介紹說,我國冰雪產業的規模從2013年的1177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3976億元,增長率高達238%,預計到2020年產業規模將突破6000億元。
據文旅部數據中心預測,2021-2022冰雪季,中國冰雪相關產業產值將達2.92萬億元。
據記者了解,滑雪的主要消費人群主要集中在24歲以下,北上深等一線城市人群對滑雪的熱愛全國領先,而在東北等擁有豐富冰雪資源的地區滑雪也相對熱門。
中國旅游研究院研究員楊彥鋒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的滑雪產業還處在普及和教育的初期,整體滲透率不高。大部分滑雪人口分布東北及京津冀區域,滑雪人員水平參差不齊,而中國即將舉辦冬奧會,滑雪產業也將迎來飛速發展。
2018年我國滑雪運動滲透率只有1.35%,與歐美國家5%以上的滲透率相比差距巨大,鑒于我國龐大的人口規模以及市場空間,我國滑雪產業的前景值得期待。
現實數據分析顯示,我國冰雪產業仍處于發展初期階段。尤其我國冰雪產業的核心層(冰雪運動競賽表演、冰雪運動技能培訓、冰雪器械制造業等),當前的價值創造活動能力薄弱。
中研普華研究員溫昧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冰雪裝備處于低端水平、冰雪體育服務業缺乏合理規劃、冰雪休閑業缺乏創新性等是我國冰雪產業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其中最首要的問題是缺乏創新性,這很大程度上影響消費者的滑雪欲望,從而影響我國滑雪滲透率。
事實上,例如張家口市崇禮區滑雪場以“主題活動”“專業賽事”等推動滑雪產業發展,從2001年老塞北滑雪場首次舉辦滑雪節算起至今已經走過了18個年頭,從最初民間籌資承辦,組織在校中小學生、周邊農民參與滑雪表演,到官方將其正式認可為本地重大節慶文化活動,承辦高端、專業滑雪賽事,崇禮區不斷豐富以滑雪為賣點、以賽事為標桿、以服務為導向的旅游品牌,使滑雪節成為崇禮全面推介自身生態、旅游、文化和城市形象的一場盛會。
不僅如此,通過承辦“國際頂級賽事”將帶動越來越多的專業賽事和大眾冰雪愛好者不斷落戶,有效提升了滑雪運動的普及率。
抓住市場良機促進產業布局
今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也提出,要促進冰雪產業與相關產業深度融合,合理規劃、廣泛調動社會力量投資建設冰雪運動場地設施。力爭到2022年,冰雪產業總規模超過8000億元,推動實現“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目標,推動電子商務平臺提供體育消費服務,支持以冰雪、足球、籃球、賽車等運動項目為主體內容的智能體育賽事發展。
根據體育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七部門聯合制定的《全國冰雪場地設施建設規劃(2016-2022年)》,到2022年,全國滑冰館數量不低于650座。滑雪場數量達到800座、雪道面積達到10000萬平方米、雪道長度達到3500千米。
近年來,各地都在不斷挖掘自身資源稟賦優勢,分享這個巨大的蛋糕,打造全產業鏈成為各地的發力點。不僅有黑龍江、吉林和遼寧等冰雪資源優勢區位省份,北京、張家口等地也在以2022北京冬奧會為契機,大力發展冰雪運動。分析指出,正是看準政策紅利和市場良機,地方政府正在積極發掘自身的冰雪資源,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產業經濟學系教授曹和平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無論是從短期還是長期看,通過冰雪裝備器材產業,加速冰雪產業布局,都將對經濟發展起到拉動作用。短期來看,政策鼓勵布局冰雪產業,借助“事件經濟”,興建冰雪場館和設施,將從投資側來拉動內需的增長;而長期來看,冰雪產業布局后形成持續的吸引力,帶動旅游消費的增長,又將從消費端對經濟形成支撐。
溫昧表示,對于政府而言,要促進滑雪產業良性發展,規范市場環境是當前關鍵所在。當市場經濟規律作用于滑雪產業,低水平的惡性競爭似乎難以避免,這時候就需要政府這只有形的手進行調節,所以政府可以制定多個行業規范、行業標準等引導行業往優良的方向發展。對于滑雪服務提供商而言,提升雪場品質是促進滑雪產業又好又快發展的主要方法。
此外,雪是滑雪場最重要的生命線之一。高質量的雪改善了滑雪者的滑雪體驗,為滑雪場的良性循環提供了保障。優質雪是滑雪場生存和發展的源泉,是滑雪場的經濟來源,也是滑雪服務提供商提高自身競爭力的途徑,促進行業競爭健康發展。
“未來幾年,規范化和差異化堅實下一步發展冰雪旅游產業的主要方向。企業首先需要規范自身經營模式,以免將來在政策的更新下不斷整改。再者,企業應該差異化經營,不斷開發新的滑雪體驗服務。在選擇新的區域布局時,可選擇具有特色的地區進行投資,并在餐飲、購物、娛樂等方面提供多樣化的服務,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要想加快自身冰雪服務進入廣大國民大眾的旅游選項,更應該加強活動策劃和市場推廣能力,從而擴大自身市場占有率,為擴大產業布局提供優勢。”溫昧告訴記者。
業內人士指出,冰雪產業是低碳環保、產業關聯度高、富民強省強市的朝陽產業。加強政策支持,制定完善冰雪領域扶持政策,為冰雪產業發展創造最優政策環境,讓其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豐富冰雪產品供給,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創新產品開發,做大“冰雪+旅游”,做強“冰雪+裝備制造”,促進冰雪產業與相關產業深度融合,讓冰雪產業造福更多百姓。
本報記者 丁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