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7月31日,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在吉隆坡舉行的會議上正式宣布:北京張家口獲得2022年冬奧會舉辦權。冰雪運動迅速在國內發酵升溫,“白色經濟”也借力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契機站上風口。
隨著“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推進,中國冰雪產業市場發展機會不斷釋放,人口紅利不斷凸顯,激活冰雪參與熱情和消費活力成為提升中國冰雪產業發展的重要任務。日前,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加快發展冰雪產業,力爭到2022年,冰雪產業總規模超過8000億元,推動實現“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目標。
冰雪產業發展新機會
自北京冬奧會申辦成功開始,冰雪產業機會究竟有多大,成為不斷討論的話題。有財經媒體做了這樣一個簡單的計算:若以“帶動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5%的滑雪人口比例”以及“人均活動消費500元/年”進行測算, 國內冰雪產業未來每年將創造活動收入325億元左右。以較為常規的1:10的規模拉動相關產業發展進行測算,冰雪運動帶動的其他關聯產業收入將達到3000億元以上。按照這樣的數字計算,未來中國冰雪產業的總規模是值得期待的。
隨著冰雪運動“南展西擴東進”戰略,冰雪帶來的影響開始顯現。數據顯示,巴赫宣布冬奧會花落北京的當天,冬奧概念股快速拉升,截止當日股市收盤,體育概念股實現普遍上漲。
值得關注的是,冰雪已成為諸如國際數據集團(IDG)、光大證券、深創投、信中利、復興、探路者等資本關注的標的。其中,IDG、探路者等公司成立專門的冰雪投資基金或冰雪項目創業孵化中心,挖掘和培育中國冰雪體育產業的獨角獸。復興、信中利則在冰雪旅游、冰場建設等資源上進行布局。資本入局也助推了不少創業公司的成長,如主打冰雪信息化服務的雪族科技便在2018年完成3000萬人民幣的A輪融資。
冰雪運動的普及和開展,間接助推了全民健身和冰雪進校園工作的開展。河北省體育局統計數據顯示,2018-2019雪季,河北全省舉辦各類冰雪賽事活動265項,其中群眾性冰雪賽事活動占比80%以上,參與冰雪運動人數超千萬。河北省體育局聯合河北省教育廳在全省中小學范圍內組織開展冰雪電影學堂、雪地足球、陸地冰壺推廣等30多項青少年冰雪普及活動,近500萬中小學生參與其中。

另外,在冬奧契機的帶動下,冰雪產業的發展全面開花,形成了以冰雪為核心,競賽表演與服務為上游,冰雪運動場館、裝備制造與銷售等為中下游的冰雪經濟全產業鏈。
近年來,中國冰雪產業發展取得可喜成績,客觀數字便是最好的印證。日前,結束的2019國際冬季運動博覽會上,北京奧運城市發展促進會副會長蔣效愚介紹,我國冰雪產業的規模從2013年的1177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3976億元,增長率高達238%,預計到2020年產業規模將突破6000億元。
冰雪產業發展新變化
從冰雪運動的發展起步到現在的如火如荼開展,中國冰雪市場正呈現出國際化、產業化和群眾化的趨勢,這些變化在冬博會上也得到了體現。
數據顯示,此次冬博會,無論是從參展品牌,參與專家學者,參展觀眾均創下歷史新高。觀眾參展方式也有了新變化,據現場觀察來看,參與群眾從之前的“走馬觀花”到駐足了解,并饒有興趣地體驗,足以看出冰雪項目開始受到更多的關注。

冰雪項目與其他產業融合,也為關聯產業帶來變化。如“冰雪+旅游”的融合,在豐富旅游文化線路和產品的同時,以冰雪為元素的主題旅游成為當下冬季旅游的熱點之一。又如2019年正式啟動的中芬冬季運動年讓 “冰雪+文化”成為促進國際間文化交流與合作的重要載體。
冰雪運動的開展,最基礎性的需求便是裝備。此次冬博會上,小到滑雪手套,大到壓雪車、造冰機,甚至是室內滑雪場等展示應有盡有,國內參展企業成為主要參與者。從制造到創造再到智造,充分展示了中國冰雪裝備制造力量日益增強,并開始站上國際舞臺展覽。
我們可以透過冬博會一管而窺全豹,中國冰雪產業正在冬奧契機下迅速成長,中國冰雪產業規模將更加值得期待。
8000億市場規模發展關鍵在參與和消費
政策利好、人口紅利驅動,未來中國冰雪產業市場的發展是樂觀的,但8000億元的掘金機會究竟在哪?
無論是國家體育總局、發展改革委等4部門聯合印發的《冰雪運動發展規劃(2016—2025年)》還是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究其根本,開啟冰雪萬億市場的秘鑰在于參與和消費。
參與和消費的前提是產品和服務,關鍵在于冰雪產業,從器材、場地、賽事、培訓,到相關上下游產業,如旅游、地產、娛樂、科技等每一個環節。以裝備制造為例,三億人與冰雪帶來的直接需求是裝備,根據項目的不同,對裝備的需求數量和功能也不同。未來,冰雪運動裝備的需求空間是非常可觀的。

完整的產業鏈條和精細的服務背后需要依靠群眾參與和消費。近年來,國家及地方政策不斷提及要激發市場活力和消費熱情,鼓勵各地采取靈活多樣的市場化手段促進體育消費,增強發展動力。
“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號召下,全民參與正在產生積極效果,而更深層次的帶動人群參與,需要技術和商業模式的不斷創新。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院長江小涓表示“全民健身需要技術和商業模式的不斷創新,要更多向市場主體放權,創新供給和商業模式。”